Search

翻轉繪本,當個妙語說書人

  • Share this:

【腦中小劇場 第24場 翻轉繪本,當個妙語說書人】
     
【腦中小劇場自製高畫質影片】
      
二十分鐘,可以做很多事,尤其是對新手父母而言。可以替孩子洗一場澡,餵半頓飯,陪看四集粉紅豬,一起騎腳踏車,把長頭髮吹乾,哄他們睡。可惜的是,
  
很少人把這二十分鐘,拿來讀繪本。

為什麼?很簡單,因為這件事只要五到十分鐘就能搞定。陪讀繪本,可以是待辦事項中被劃掉的任務,也可以是孩子認識世界的介面,可以花五分鐘順完故事,也可以花二十分鐘體驗情節,家長的心態決定了它的角色。你或許為自己多爭取了十五分鐘的獨處時間,但也釋出了陪他探索世界的機會。
  
繪本的重要之處在於,它是所有拿來認識世界的素材中,最親切的一種。畢竟相較於文字,圖像才是孩子熟悉的形狀,因為熟悉才想認識,認識了就會發出疑問,疑問正是知識的墊腳石。想增進與孩子的親密關係,提升學習意願,陪讀繪本可以幫你站穩腳步,而家長該如何認真看待讀繪本這件事呢,很簡單,事前只需要做好三件事:
    
1. 留給孩子二十分鐘
2. 仔細挑選適齡的繪本
3. 熟讀它,最好能倒背如流
  
接著,小劇場會幫你一把,我們針對不同年齡層的孩子,根據發展歷程,量身訂做了幾項適齡秘技給家長參考。一周至少陪讀一到兩次,不需要舌燦蓮花,只要願意用心陪伴,也能提升陪讀品質,讓閱讀繪本變得像在天橋下說書般讓人期待。
  
1-3歲:認識細節
  
1-3歲的孩子正在開發語言,吸收各種名詞,來跟眼前的世界進行配對。因此家長翻開繪本後,不要急著說故事,先把畫裡的世界攤平,仔細地拆解,帶他「認識每一個零件」,無論是生物、日用品、交通工具、自然現象,甚至是各種表情,把所有零件都介紹一次,讓他慢慢熟悉世界的成分,再來展開故事也不遲。
  
接下來,用零件組裝情節。一邊說故事的同時,一邊把先前介紹過的名詞,請孩子看著繪本協助對照一次,加深印象,譬如「哪個是汽車?」。在這時期,繪本就是世界的縮圖與索引,認識世界,就從零件與細節開始,請保持一種心態,爸媽能給孩子最好的禮物,「不是給他全世界,而是一起陪他認識這世界。」
  
3-5歲:投入角色
  
3-5歲的孩子正在學習社交互動,發展心智理論(Theory of Mind,一種能理解自己及他人心理狀態的能力),嘗試在各種情境中做出合宜的應對。因此,家長除了擔任說書人,請再與孩子「各選擇一個角色,進行角色扮演」,試著超越家長單方口述劇情的規格,牽著孩子一起走進故事,共同體驗,不用戴眼鏡都可以是虛擬實境。
  
除了角色扮演,可進一步將故事情節或主角的困境,「連結到現實生活情境」。同時再詢問孩子的處理方法,除了增強臨場感,還能練習判斷他人的觀點,感同身受,譬如「如果被獅子擋住去路的話,你會怎麼辦?」。答案不一定要跟主角一樣,但要讓他知道主角為何這麼做,藉以培養同理心與社交判斷力,明白即便是虛構的情節,也是以真實的情感作為基礎
    
5歲以上:自由發揮
    
5歲的孩子已屆學齡,不像以往仰賴畫面,甚至認為看圖已經是遜掉的事,文字敘述逐漸取代圖片,變成閱讀重點。因此,除了讓他投入角色之外,我們可以嘗試變造故事情節,或是建立一些有趣的閱讀規則,以彼此承接內容的形式,進行二次創作。
    
譬如,一個人負責講一小段,內容不設限,只要不傷風敗俗就好,輪到對方就接續情節往下講,只是最後必須圓回結局。也可以在某個重要段落,替主角做出不一樣的選擇,走向不同的結局,就像繪本版的「蘿拉快跑」。又或者做我最擅長的,「直接讓角色背叛作者」,故事發展隨孩子高興,譬如三隻小豬我已經講到5.0,大野狼也被我洗白好幾次了。這樣無厘頭惡搞的目的都只有一個,「激發想像力」。我們絕對鼓勵孩子,勇於說出不一樣的故事,把文本拉出畫框的限制。
  
以上這些原則並不是鐵律,不照著辦,太陽照常升起,但如果當作是外掛,一旦開啟,可能就有意外的收穫。當然,有些內心澎湃但不擅言詞的家長可能會感到麻煩而卻步,請記住,演繹的生動與否並不是重點,有些人天生就不適合走演藝圈,腦中小劇場也比較荒蕪,巴特!家長的投入程度才是加分的關鍵。故事說得好,會讓孩子感到開心,故事說得不太流暢卻不放棄的樣子,則會留在孩子的心底。
  
能夠在陪讀過程中,成為孩子的專屬工具人,是一種無可取代的依賴
  
  
P.S.
倘若大家對繪本有興趣,米露谷小學校是個很不錯的粉專,裡頭集結了一群專業的兒童臨床心理師。每位心理師都會負責導讀及翻譯繪本,近期也會舉辦繪本閱讀講座,講的不只是繪本,更是發展心理學的延伸,推薦給喜歡繪本的家長們。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劉仲彬臨床心理師,高雄醫大心理研究所臨床組畢,執業年資逾十年,著有《人生障礙俱樂部》一書,喜歡說書勝於說教,現獨立接案。諮商服務/課程講座/撰文合作,歡迎私訊或來信詢問
View all posts